《评书帖》一卷,凡一百四十一则,此编非闻山成书,仅为其平日随笔箚记,殁后由他人搜辑而成。其中有言执笔法者,有品评各家优劣者,有论诸帖及诸家源流者,而论执笔法者较多。其于历代书家,大率宗唐,而于明 清两代,则盛推董其昌、张照两家。此编非一时所作,前后所见不同。至评诸帖,甚为精审,论学书之法,亦有独到语。
下面我们来看原文:
原文1:
学者欲问学书法,执笔功能十居八,未闻执笔之真传,钟、王学尽徒茫然。一管分为上下中,真字小字靠下拢,行书大字从中执,草书执上始能工。大指中指死力掐,圆如龙睛中虚发,食指名指上下推,亦须着力相撑插,禁指无用任其闲,手背内坎半朝天,始能沉著坚而实,个中精力悟通玄。笔管上向怀中入,下截笔锋向外出。腕力挺住不须摇,转运全在肘力熟。悬腕悬肘力方全,用力如抱婴儿圆,勿令偏窄贴身边。总之执笔功期远,紧要著力力无浅,古人有言良不诬,抉破纸兮撮破管。执笔歌
今译1:
学者想要询问学习书法,执笔的作用十分之八,没有听闻执笔的真传,钟繇、王羲之的学说,学尽也只是徒劳茫然。一根笔管分为上、中、下三个部分,写楷书、小字要靠下握住,写行书、大字要从中执握,写草书要执在上部才能写好。大拇指和中指用力掐住,要圆润如同龙的眼睛中间空虚,食指和无名指上下推动,也需要用力相互支撑插入,小指没有用处就让它闲置,手背向内凹陷半朝天,这样才能沉着坚实,其中的精妙需要领悟通晓玄妙。笔管向上朝着怀中进入,下截笔锋向外伸出。手腕用力挺住不需要摇晃,运转转动全在于肘部力量熟练。悬腕悬肘力量才会全面,用力如同抱着婴儿一样圆融,不要让它偏窄贴在身边。总之,执笔的功夫期望长远,重要的是用力不能浅薄,古人有这样的言论确实不虚,突破纸张啊撮破笔管。这就是《执笔歌》。
原文2:
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,荃传王公绪,鸿绪传张公照,照传何公国宗,国宗传白下梅君釴。予学书三十岁,后始缘釴得其传。先是,张公秘其法,不授人。一日,同何公坐狱中,何公叩至再三,乃告,仍属勿泄。出狱,何公遍语人,梅君因得之。及张公总裁某馆,梅君誊录馆中,见公作书,著狐裘,袖拂几上。公曰:“观吾袖拂几乎?肘实悬而动也。”梅君归告予。予学书复十馀年,觉有得。
今译2:
董其昌将执笔法传授给了他同乡的沈荃,沈荃传给了王鸿绪,王鸿绪传给了张照,张照传给了何国宗,何国宗传给了白下的梅釴。我学习书法三十年,后来才通过梅釴得到了这种传承。在此之前,张公将其笔法秘而不授他人。有一天,他与何公一起坐在狱中,何公再三叩问,他才告知,并嘱咐不要泄露。出狱后,何公将此告诉了所有人,梅君因此得知。等到张公担任某馆的总裁时,梅君在馆中誊录,看到张公写字时穿着狐裘,袖子拂过几案。张公说:“看到我的袖子拂过几案了吗?肘确实是悬空而动的。”梅君回去告诉了我。我学习书法又过了十多年,感觉有所收获。
原文3:
古传执笔法宜圆正中直,然须手背稍内覆,始著力。此法实予悟得,前人未道及。
今译3:
古代流传的执笔法适宜圆正且笔直,但需要手背稍微向内覆盖,这样才开始能发力。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我领悟到的,前人没有提及。
原文4:
执笔大中食三指宜死,肘宜活。低则沉著,高则飘逸。下笔宜著实,然要跳得起,不可使笔死在纸上。作书不可力弱,然下笔时用力太过,收转处笔力反松,此谓过犹不及。用笔过快无顿挫,过迟不劲利。
今译4:
执笔时大拇指、中指和食指要稳定,肘部要灵活。执笔低就会沉着,高就会飘逸。下笔应该着实,但要能跳得起来,不能让笔死在纸上。写字不能用力太弱,然而下笔时用力过度,在收转的地方笔力反而会松弛,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。用笔过快就没有顿挫,过慢就不够劲利。
原文5:
初入手,须将字写死。书大字,笔锋须瘦硬,落纸时,极力揉挫,沉著而不肥浊,否则肥浊矣。观东坡《荔子丹》、山谷《戏赠米元章帖》,皆瘦硬笔锋所书,故或按或提,肥瘦如意。亦非秃笔书,秃笔无此锋鋩。古人软笔书,须以硬笔临之。
今译5:
刚开始学习,必须把字写死。写大字,笔锋要瘦硬,落纸时,极力揉挫,沉着而不肥厚浑浊,否则就会肥厚浑浊。看苏轼的《荔子丹》、黄庭坚的《戏赠米元章帖》,都是用瘦硬的笔锋书写的,所以无论是按还是提,肥瘦都能如意。也不是用秃笔书写的,秃笔没有这种锋芒。古人用软笔书写,必须用硬笔临摹。
原文6:
用硬笔,须笔锋揉入画中,用软笔,要提得空。用软笔,管少侧,笔锋外出,笔肚著纸,然后指挥如意。用硬笔,管竖起,则笔锋透背,无涩滞之病。
今译6:
使用硬笔,要将笔锋揉入笔画中;使用软笔,要提得空灵。使用软笔,笔管稍微侧一点,笔锋向外伸出,笔肚接触纸张,然后就能指挥如意。使用硬笔,笔管竖起来,那么笔锋就能穿透背面,没有涩滞的毛病。
原文7:
缮写卷本,以《乐毅论》为适中,《黄庭》太飘,《十三行》太纵,《闲邪公》结体少懈,《灵飞经》亦嫌过弱。学假晋字,不如学真唐碑。书对联,宜遒劲苍古,勿板滞过大,忌流丽而不庄。
晋尚韵,唐尚法,宋尚意,元、明尚态。
今译7:
缮写卷本,以《乐毅论》最为适中,《黄庭经》太过飘逸,《十三行》太过放纵,《闲邪公》的结体稍有懈怠,《灵飞经》也嫌过于柔弱。学习假的晋字,不如学习真正的唐碑。书写对联,应该刚劲苍古,不要呆板凝滞且过大,忌讳流畅华丽而不庄重。
晋代书法崇尚韵味,唐代书法崇尚法则,宋代书法崇尚意趣,元代、明代书法崇尚形态。
原文8:
孙过庭书多滑。欧书横笔略轻,颜书横笔全轻,柳书横笔重与直同。褚书提笔空,运笔灵,瘦硬清挺,自是绝品。然轻浮少沉著,故昔人有浮薄后学之议。
今译8:
孙过庭的书法多数比较圆滑。欧阳询的书法横笔稍微轻一些,颜真卿的书法横笔全部轻,柳公权的书法横笔重量与直笔相同。褚遂良的书法提笔空灵,运笔灵活,瘦硬清挺,自然是绝佳的作品。然而轻浮缺少沉着,所以从前的人有他会轻薄后学的议论。
梁巘的《评书帖》将分七集讲解,本集到此,未完待续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专业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